2023年12月5日,中国责任中国责任第11届中国责任投资论坛(China SIF)年会在京顺利举行。投资脱离投资年会以“行稳致远:ESG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绿色深度阐释了环境、信贷社会和治理(ESG)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责任中国责任协同关系,并连续第五年发布了《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投资脱离投资Sw端游源码对中国责任投资在2023年的绿色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作为中国责任投资长期的信贷观察者与推动者,China SIF理事长、中国责任中国责任商道融绿董事长、投资脱离投资南方周末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智库专家郭沛源博士接受了南方周末的绿色访谈,对责任投资在中国的信贷成长历程、发展特点进行了分析。中国责任中国责任
目前,投资脱离投资中国责任投资从发展规模、绿色产品数量及投资者认知方面已取得长足进步,但郭沛源更加期待未来ESG“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强有力的ESG信息披露要求、高质量的评级和更多长期投资者的进入共同促进责任投资迈向更高台阶。
南方周末:可否先请你界定 “责任投资”的定义范畴?该定义与国际口径有什么区别?
郭沛源:我们所定义的责任投资,相较于国际界定来说相对口径更宽。国际上,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对于可持续投资的定义是指在可持续或负责任投资战略的投资组合中选择和管理ESG因素的投资策略,主要投资主体为资产管理机构。
而在我国,我们的霸州网站制作源码间接融资,即银行信贷的市场规模很大。这也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典型特征,如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银行体系融资占比都很高。银行开展的绿色信贷业务将环境因素纳入决策,是符合责任投资的特征的,因此我们将绿色信贷数据也纳入其中。
如果我们使用GSIA的狭义定义来看,那么中国的可持续投资与全球的差距还非常巨大。2022年,全球可持续投资规模已达30.3万亿美元,而我国截至2023年9月只有5000亿人民币。但如果我们把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计入,则规模可达33万亿人民币。这就反映了中国市场和发达国家市场的结构性差异。China SIF会向GSIA提供相关数据,考虑到可比性的问题,GSIA以专题的方式而非统计的方式介绍了中国市场责任投资的进展。长期看,China SIF希望能找到一种办法,实现逐年、跨市场的比较,与国际统计实现对接。
南方周末:责任投资在中国是怎样萌发和成长的,经历了哪些阶段?
郭沛源:其实早在2008年,兴业银行就已经加入“赤道原则”,承诺项目融资活动中考虑环境与社会风险,兴证全球基金于2008年成立国内首只公募社会责任基金。但彼时,织梦 批发 源码责任投资在中国尚未大规模、系统性开展。
2012年,原银监会印发了《绿色信贷指引》,首次从制度上规范了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的行为,对于商业银行服务绿色发展具有战略性指导意义。
第二个关键发展节点是2016年。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的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文件的重要意义就是将绿色金融从绿色信贷拓展为跨类别、跨资产的金融服务体系,绿色保险、绿色投资基金、绿色指数、碳市场等都被纳入了绿色金融体系的范畴。随后2018年,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出台了《绿色投资指引(试行)》,促进基金公司的绿色投资行为。绿色金融也在2016年之后迎来了突飞猛进的爆发。
第三个标志性节点是2020年。当年9月22日,双碳目标正式提出,得到了金融市场的热烈响应,双碳成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邮箱订阅系统源码热点议题,各种与双碳相关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如碳减排支持工具、碳中和债券等。
截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达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
南方周末: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中国责任投资市场的特征,你会选哪些关键词?
郭沛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我认为责任投资发展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市场准备度,即ESG与责任投资的兴起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保持同步的。
记得十多年前,我与商业银行谈环境风险,大家对此完全没有概念。而今天,银行已经普遍接受环境风险的处理不当会演变成金融风险。近期“陆家嘴起诉苏钢集团索赔100亿”的新闻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另一个特征来自市场的结构化,即银行体系间接融资的占比很高,这是我们国家的一大特点。银行在责任投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信贷之外,绿色债券、ESG理财等细分市场都可以看到银行的重要作用。以ESG理财产品为例,自2019年出现以来,我国ESG理财产品也有了快速发展,到2023年中市场规模大概在1600亿元,增速明显高于其他理财产品。特级游资指标源码
南方周末:2023年中国责任投资有哪些特点?
郭沛源: 2023年的显著变化是对转型金融的重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仍将转型金融作为重点工作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也已组织开展钢铁、煤电、建筑建材、农业等4个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到2023年第二季度,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再贷款规模已达4530亿元;试点范围从最早的全国性银行机构扩展至外资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
此外,ESG信息披露的提速是2023年的另一大特点。国际上,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在6月底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加速了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统一。
国内,证监会也在稳步推进上市公司的ESG报告,并正在指导沪深交易所研究起草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披露指引。金融机构是ESG报告发布较为集中的行业。一些银行更是将ESG报告和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独立出来,其中绿色金融也是重点披露内容。
南方周末:《2023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四年来,中国责任投资的规模扩大主要是由于绿色信贷的快速增长驱动的。如何评价绿色信贷的发展?
郭沛源:近年来,绿色信贷增速迅猛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虽然市场上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但是绿色、低碳发展是一个确定的趋势。以新能源行业为代表的绿色产业的资金需求非常旺盛,也推动了绿色信贷规模的增长。
第二个原因就是政策的激励。2020年底,财政部发布《商业银行绩效评价办法》、2021年人民银行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直接将绿色信贷相关指标纳入银行的评价体系。上海、广东、浙江湖州等地也出台相关政策,为刺激绿色信贷释放了明确信号。2021年,人民银行印发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也对绿色债券这一细分产品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
因此,在中国市场不能脱离绿色信贷去看责任投资。我的基本判断就是只要绿色信贷的增速不减,中国责任投资的市场规模还会持续增长。
南方周末:2023年,中国ESG投资产品数量上升,但整体规模有所回落,如何看待这背后的原因?
郭沛源:根据China SIF统计,2023年,我国ESG投资产品在数量上还在显著增长。ESG指数方面,自2005年第一支中国ESG指数出炉,发展到今年已有202支ESG指数;ESG基金方面,截至2023年9月底,ESG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增长至738只,数量保持上升趋势;ESG银行理财产品,截至2023年9月底,有40家理财公司发行带有ESG理念的理财产品存续559只。
但ESG投资产品的市值规模有所回落,这与中国股市大盘的整体回落是相关的。经我测算,二者下降的比例基本一致,属于正常范畴。
南方周末:从近年来全球可持续投资的发展趋势来看,近两年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你如何看待全球可持续投资波动的原因?
郭沛源:全球来看,欧洲和美国的可持续投资规模都出现了下滑,但是其原因大不相同。在欧洲,可持续投资在2018-2020年已出现过热,欧盟则出台了系列法规,如《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法》《可持续金融信息披露条例》《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法令》等,目的是规范市场、打击“漂绿”行为,对投资也形成了一定的“降温”效应。
但在美国,近年来ESG已演变为政治话题,反对ESG的多数为共和党,他们认为ESG主张去化石能源,不利于经济发展,各州对于ESG的态度和政策已十分撕裂。随着2024年美国大选的临近,反ESG日益成为了党派斗争的一个“符号”。而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开展可持续投资变得更加艰难,投资规模也出现明显下滑。
南方周末:目前中国开展责任投资的投资者有哪些特点?他们对责任投资的认知与实践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郭沛源:在中国,我们关注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两类。其中,散户比例较高是中国A股的一大特征。在欧美,资产管理行业已相对成熟,多数个人投资者会通过购买基金产品间接进入股票市场。
在《ESG全新启航:中国责任投资15年报告》中,我们对投资者的责任投资认可情况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调研,结果显示,相较于2017年,2023年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对尽责管理的关注度均大幅提升:关注尽责管理的个人投资者占比由2017年的33.2%提高到58.8%,同期开展尽责管理的投资机构比例由15.8%提高到52.5%。
为了更好地评估投资机构在责任投资方面的实践,我们构建了机构责任投资能力评级(RICE)模型,对基金公司、保险资管、银行理财和证券公司四类金融机构的责任投资能力进行打分。2023年评级结果显示,公募基金类机构整体略领先于其他类型机构。中国百余家公募基金,发行过ESG产品的已经达到90多家,普及程度较高。受市场驱动,基金公司为了获得境外养老机构等的托管业务,积极开发ESG基金产品,此外他们在投研方面也较为重视。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虽然责任投资意识上有所提升,但我认为从意识驱动行动的角度仍有不足,多数个人投资者在投资时还是把收益放在首位。在中国,个人投资者是市场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也有潜力在责任投资上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与绿色消费类似,对于个人投资者在责任投资方面的倡导、教育还非常不足,需要长期开展。
南方周末:中国的责任投资生态圈中有哪些相关方,对生态圈的构建发挥了什么作用?
郭沛源:中国责任投资的生态圈里有许多相关方,包括资产所有者、资产管理机构、数据提供商、上市公司,还有媒体、非营利组织(NGO)、监管部门、研究智库等等。
这其中的许多链条在近年来都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绿色金融政策的推动与支持;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保险资金等长期投资者逐渐开展ESG投资等实践,都推动了整个生态圈的逐步建设。
在生态建设方面,在2023年7月,China SIF作为发起人之一,正式成立了中国气候联合参与平台(CCEI)。CCEI的核心目标就是集合和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力量,积极主动推动企业的有序转型,通过采取股东参与的投资策略,增进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沟通,加强双方对于气候变化转型议题的理解和互通,支持企业拟定科学的转型路径。
南方周末:目前中国责任投资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郭沛源:我在《2019中国责任投资年度报告》的前言中就曾写到过ESG的四项基础设施,即ESG信息披露、ESG数据服务/评级、ESG标准和长期投资者的进入。四年过去了,这些方面都有一些进展,但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在ESG信息披露和标准上,我一直期待上市公司有强制的信息披露,因为只有强制要求,披露率和披露质量才能有显著提升。在ESG数据与评级方面,目前涉猎评级的机构数量不少,但我认为有效供给不多。高质量数据的缺乏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能力。此外评级也需要与时俱进,例如近期涌现的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本等议题,需要及时地纳入评级范畴。
从投资者来说,长期资金仍是ESG市场赖以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特别是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两类,都具有追求稳健性优于收益性的特点,这与ESG的投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而目前中国只有5000亿左右的投资规模,比起20多万亿的公募基金、保险资管和银行理财市场,ESG投资规模所占比重还非常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24-12-22 12:07
2024-12-22 12:03
2024-12-22 11:55
2024-12-22 11:35
2024-12-22 10:28
2024-12-22 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