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inux内核源码:网络通信简介——网络拥塞控制之BBR算法
2.linux源码解读(三十二):dpdk原理概述(一)
3.死磕以太坊源码分析之Kademlia算法
4.什么是网络网络源码透传技术?
5.怎么获取网页源代码中的文件
6.KubeVirt网络源码分析
linux内核源码:网络通信简介——网络拥塞控制之BBR算法
从网络诞生至十年前,TCP拥塞控制采用的节点节点经典算法如reno、new-reno、源码源码bic、网络网络cubic等,节点节点在低带宽有线网络中运行了几十年。源码源码forsage源码然而,网络网络随着网络带宽的节点节点增加以及无线网络通信的普及,这些传统算法开始难以适应新的源码源码环境。
根本原因是网络网络,传统拥塞控制算法将丢包/错包等同于网络拥塞。节点节点这一认知上的源码源码缺陷导致了算法在面对新环境时的不适应性。BBR算法的网络网络出现,旨在解决这一问题。节点节点BBR通过以下方式控制拥塞:
1. 确保源端发送数据的源码源码速率不超过瓶颈链路的带宽,避免长时间排队造成拥塞。
2. 设定BDP(往返延迟带宽积)的上限,即源端发送的待确认在途数据包(inflight)不超过BDP,换句话说,双向链路中数据包总和不超过RTT(往返延迟)与BtlBW(瓶颈带宽)的乘积。
BBR算法需要两个关键变量:RTT(RTprop:往返传播延迟时间)和BtlBW(瓶颈带宽),并需要精确测量这两个变量的值。
1. RTT的定义为源端从发送数据到收到ACK的耗时,即数据包一来一回的时间总和。在应用受限阶段测量是最合适的。
2. BtlBW的测量则在带宽受限阶段进行,通过多次测量交付速率,将近期的最大交付速率作为BtlBW。测量的时间窗口通常在6-个RTT之间,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在上述概念基础上,BBR算法实现了从初始启动、排水、探测带宽到探测RTT的四个阶段,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网络通信。
通信双方在节点中,通过发送和接收数据进行交互。BBR算法通过接收ACK包时更新RTT、部分包更新BtlBW,以及发送数据包时判断inflight数据量是否超过BDP,通过一系列动作实现数据的php数字翻页源码有效传输。
在具体的实现上,BBR算法的源码位于net\ipv4\tcp_bbr.c文件中(以Linux 4.9源码为例)。关键函数包括估算带宽的bbr_update_bw、设置pacing_rate来控制发送速度的bbr_set_pacing_rate以及更新最小的RTT的bbr_update_min_rtt等。
总的来说,BBR算法不再依赖丢包判断,也不采用传统的AIMD线性增乘性减策略维护拥塞窗口。而是通过采样估计网络链路拓扑情况,极大带宽和极小延时,以及使用发送窗口来优化数据传输效率。同时,引入Pacing Rate限制数据发送速率,与cwnd配合使用,有效降低数据冲击。
linux源码解读(三十二):dpdk原理概述(一)
Linux源码解析(三十二):深入理解DPDK原理(一)
几十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传统操作系统和网络架构在处理某些业务需求时已显得力不从心。为降低修改底层操作系统的高昂成本,人们开始在应用层寻求解决方案,如协程和QUIC等。然而,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基于内核的网络数据IO,其繁琐的处理流程引发了效率低下和性能损耗。
传统网络开发中,数据收发依赖于内核的receive和send函数,经过一系列步骤:网卡接收数据、硬件中断通知、数据复制到内存、内核线程处理、协议栈层层剥开,最终传递给应用层。这种长链式处理方式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上下文切换和协议栈开销。
为打破这种限制,Linux引入了UIO(用户空间接口设备)机制,允许用户空间直接控制网卡,跳过内核协议栈,从而大大简化了数据处理流程。UIO设备提供文件接口,通过mmap映射内存,允许用户直接操作设备数据,主机代理平台源码实现绕过内核控制网络I/O的设想。
DPDK(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正是利用了UIO的优点,如Huge Page大页技术减少TLB miss,内存池优化内存管理,Ring无锁环设计提高并发性能,以及PMD poll-mode驱动避免中断带来的开销。它采用轮询而非中断处理模式,实现零拷贝、低系统调用、减少上下文切换等优势。
DPDK还注重内存分配和CPU亲和性,通过NUMA内存优化减少跨节点访问,提高性能,并利用CPU亲和性避免缓存失效,提升执行效率。学习DPDK,可以深入理解高性能网络编程和虚拟化领域的技术,更多资源可通过相关学习群获取。
深入了解DPDK原理,可以从一系列资源开始,如腾讯云博客、CSDN博客、B站视频和LWN文章,以及Chowdera的DPDK示例和腾讯云的DPDK内存池讲解。
源:cnblogs.com/thesevenths...
死磕以太坊源码分析之Kademlia算法
Kademlia算法是一种点对点分布式哈希表(DHT),它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一致性和高效性。该算法基于异或指标构建拓扑结构,简化了路由过程并确保了信息的有效传递。通过并发的异步查询,系统能适应节点故障,而不会导致用户等待过长。
在Kad网络中,每个节点被视作一棵二叉树的叶子,其位置由ID值的最短前缀唯一确定。节点能够通过将整棵树分割为连续、不包含自身的子树来找到其他节点。例如,节点可以将树分解为以0、、、为前缀的setings源码怎么用子树。节点通过连续查询和学习,逐步接近目标节点,最终实现定位。每个节点都需知道其各子树至少一个节点,这有助于通过ID值找到任意节点。
判断节点间距离基于异或操作。例如,节点与节点的距离为,高位差异对结果影响更大。异或操作的单向性确保了查询路径的稳定性,不同起始节点进行查询后会逐步收敛至同一路径,减轻热门节点的存储压力,加快查询速度。
Kad路由表通过K桶构建,每个节点保存距离特定范围内的节点信息。K桶根据ID值的前缀划分距离范围,每个桶内信息按最近至最远的顺序排列。K桶大小有限,确保网络负载平衡。当节点收到PRC消息时,会更新相应的K桶,保持网络稳定性和减少维护成本。K桶老化机制通过随机选择节点执行RPC_PING操作,避免网络流量瓶颈。
Kademlia协议包括PING、STORE、FIND_NODE、FIND_VALUE四种远程操作。这些操作通过K桶获得节点信息,并根据信息数量返回K个节点。系统存储数据以键值对形式,BitTorrent中key值为info_hash,value值与文件紧密相关。RPC操作中,接收者响应随机ID值以防止地址伪造,并在回复中包含PING操作校验发送者状态。
Kad提供快速节点查找机制,通过参数调节查找速度。节点x查找ID值为t的节点,递归查询最近的节点,直至t或查询失败。易语言mtk源码递归过程保证了收敛速度为O(logN),N为网络节点总数。查找键值对时,选择最近节点执行FIND_VALUE操作,缓存数据以提高下次查询速度。
数据存储过程涉及节点间数据复制和更新,确保一致性。加入Kad网络的节点通过与现有节点联系,并执行FIND_NODE操作更新路由表。节点离开时,系统自动更新数据,无需发布信息。Kad协议设计用于适应节点失效,周期性更新数据到最近邻居,确保数据及时刷新。
什么是源码透传技术?
源码透传的意思是对源代码即逆袭进行传送,而不进行业务处理的传输方式。透传也叫串口透传,即是通明传输的意思,透传是一种工作方法,不是一种性能,通常出现在串口模块中。串口模块详细的工作机制即是错误MCU要传输的数据做任何处理,也不需求自身增添什么条约。
源码透传意思是传输网络只负责将需要传送的业务传送到目的节点,同时保证传输的质量即可,而不对传输的业务进行处理。
透传在音响上的应用
声音输出上有一个叫“透传输出模式”的选项,这个功能在其他播放机上可能会被称为“源码输出”,它们原理一样只是叫法不同。当播放机连接AV功放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把它“开启”或者“自动”。
透传输出或者源码输出,是指播放器不解码**中的原始音频信号,而直接将声音数据给到AV功放,让AV功放来解码,以得到真正的多声道环绕声。
如果你的播放机是直接通过HDMI连接到电视机,并使用电视机的扬声器出声,那么设置“关闭”或“自动”即可。这时候,碟机会把声音解码成两声道,然后送给电视机。
怎么获取网页源代码中的文件
怎么获取网页源代码中的文件?
网页源代码是父级网页的代码网页中有一种节点叫iframe,也就是子Frame,相当于网页的子页面,他的结构和外部网页的结构完全一致,框架源代码就是这个子网页的源代码。另外,爬取网易云推荐使用selenium,因为我们在做爬取网易云热评的操作时,此时请求得到的代码是父网页的源代码,这时是请求不到子网页的源代码的,也得不到我们需要提取的信息,这是因为selenium打开页面后,默认是在父级frame里面的操作,而此时如果页面中还有子frame,它是不能获取到子frame里面的节点的,这是需要用swith_to.frame()方法来切换frame,这时请求得到的代码就从网页源代码切换到了框架源代码,然后就可以提取我们所需的信息。
KubeVirt网络源码分析
本文深入剖析KubeVirt网络架构中的关键组件与流程。KubeVirt的网络架构中,每个Kubernetes工作节点上运行的Pod,对应着一台Pod内的虚拟机。我们专注于网络组件,而非Kubernetes网络层面。
核心组件包括:Kubernetes工作节点、Pod、以及运行于Pod内的虚拟机(VM)。网络架构由三层组成,从外部到内部依次是:Kubernetes网络、libvirt网络、虚拟机网络。此文章仅聚焦于libvirt网络与虚拟机网络。
在`kubevirt/pkg/virt-launcher/virtwrap/manager.go`中,`func (l *LibvirtDomainManager) preStartHook(vm *v1.VirtualMachine, domain *api.Domain)`函数调用`SetupPodNetwork`方法,为虚拟机准备网络环境。
`SetupPodNetwork`方法主要执行三项任务,对应以下三个函数:`discoverPodNetworkInterface`、`preparePodNetworkInterfaces`、`StartDHCP`。
`discoverPodNetworkInterface`收集Pod接口信息,包括容器的IP和MAC地址。`preparePodNetworkInterfaces`对容器原始网络进行配置调整,确保DHCP服务能够正确地提供给虚拟机一个IP地址,以及网关和路由信息。此过程由`SingleClientDHCPServer`启动,该服务仅提供给虚拟机一个DHCP客户端。
以上描述基于KubeVirt 0.4.1版本的源码。对于后续版本的网络部分,将进行持续分析。
对于更深入的了解,推荐查阅QEMU创建传统虚拟机及其网络流程的相关资料。如有兴趣,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后端云”。
深入理解kubernetes(k8s)网络原理之五-flannel原理
flannel在Kubernetes(k8s)网络架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提供多种网络模式,其中最为广泛应用的是VXLAN模式。本文旨在深入探讨VXLAN模式下flannel的运作原理,同时对UDP模式进行简要介绍。
VXLAN模式下的flannel依赖于VXLAN协议,实现跨主机Pod间的通信。这种模式下,flannel的组件工作流程涉及多个关键步骤。首先,flannel-cni文件作为CNI规范下的二进制文件,负责生成配置文件并调用其它CNI插件(如bridge和host-local),从而实现主机到主机的网络互通。flannel-cni文件并非flannel项目源码,而是位于CNI的plugins中。
在flannel-cni工作流程中,kubelet在创建Pod时,会启动一个pause容器,并获取网络命名空间。随后,它调用配置文件指定的CNI插件(即flannel),以加载相关参数。flannel读取从/subnet.env文件获取的节点子网信息,生成符合CNI标准的配置文件。接着,flannel利用此配置文件调用bridge插件,完成Pod到主机、同主机Pod间的数据通信。
kube-flannel作为Kubernetes的daemonset运行,主要负责跨节点Pod通信的编织工作。它完成的主要任务包括为每个节点创建VXLAN设备,并更新主机路由。当节点添加或移除时,kube-flannel会相应地调整网络配置。在VXLAN模式下,每个节点上的kube-flannel会与flanneld守护进程进行通信,以同步路由信息。
在UDP模式下,每个节点运行flanneld守护进程,参与数据包转发。flanneld通过Unix域套接字与本地flanneld通信,而非通过fdb表和邻居表同步路由信息。当节点新增时,kube-flannel会在节点间建立路由条目,并调整网络配置以确保通信的连续性。
flannel在0.9.0版本前,使用不同策略处理VXLAN封包过程中可能缺少的ARP记录和fdb记录。从0.9.0版本开始,flannel不再监听netlink消息,优化了内核态与用户态的交互,从而提升性能。
通过理解flannel的运行机制,可以发现它在VXLAN模式下实现了高效的跨节点Pod通信。flannel挂载情况不影响现有Pod的通信,但新节点或新Pod的加入需flannel参与网络配置。本文最后提示读者,了解flannel原理后,可尝试自行开发CNI插件。
手动搭建Fabric网络-详解链码安装、实例化过程
在HyperLedger的实践系列文章中,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手动搭建Fabric网络,从链码的安装到实例化过程,一步步解析关键步骤。首先,我们通过安装Fabric环境和克隆最新代码,确保系统具备创建Fabric网络的基础。
接下来,我们详细说明了网络搭建的几个关键步骤:
1. 公私钥和证书生成
在Fabric网络中,涉及两种类型的证书:用于节点间通讯安全的TLS证书,以及用于用户登录和权限控制的用户证书。由于测试环境不使用CA节点,我们选择使用cryptogen工具生成证书。
1.1 编译cryptogen
通过Fabric源代码的make命令,我们能够编译生成cryptogen工具。运行成功后,可在build/bin文件夹下找到编译出的cryptogen程序。
1.2 配置crypto-config.yaml
该配置文件指导了Fabric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不同组织和Peer的关系。通过分析示例文件,我们理解了如何为特定组织配置公私钥和证书。
1.3 生成公私钥和证书
借助cryptogen工具,根据crypto-config.yaml配置文件,生成了必要的公私钥和证书。
2. 创世区块与Channel配置
创世区块与Channel配置区块是Fabric网络启动和通道创建的基石。
2.1 编译生成configtxgen
使用make命令,我们生成了用于生成配置区块和配置交易的configtxgen工具。
2.2 配置configtx.yaml
通过官方提供的模板文件,我们配置了Orderer和Peer的共识策略。配置完成后,通过configtxgen生成创世区块。
2.3 生成创世区块与Channel配置区块
生成的创世区块用于启动Ordering服务和配置网络策略;Channel配置区块用于新建应用通道,指定成员与访问策略。
2.4 更新锚节点
锚节点负责组织间通信,通过生成更新文件,确保网络中各节点能够正确通信。
3. 配置Fabric环境的Docker
利用Docker-compose文件,我们配置了环境,包括Orderer、Peer和CLI组件。
3.1 配置Orderer
在base/docker-compose-base.yaml中,我们为Orderer配置了路径映射、服务端口等信息。
3.2 配置Peer
Peer配置文件包含了服务地址、TLS信息、MSP信息等,确保Peer节点能够正确运行。
3.3 配置CLI
CLI作为客户端,配置了与Peer的连接信息以及脚本执行方式,用于执行SDK操作。
4. 初始化Fabric环境与创建Channel
通过执行docker-compose命令启动容器,我们完成了Fabric环境的初始化。然后,我们创建了Channel,并让各个Peer节点加入。
4.1 启动Fabric容器
在docker-compose-cli.yaml文件中配置好环境后,使用命令启动容器集群。
4.2 创建Channel
在CLI容器内,使用peer channel create命令创建Channel,并保存配置区块。
4.3 Peer加入Channel
通过修改CLI环境变量,指定连接的Peer节点,实现各节点加入Channel。
4.4 更新锚节点
完成Peer节点加入Channel后,更新锚节点配置以实现不同组织间的通信。
5. 链码安装与运行
最后,我们安装并运行链码,通过实例化过程将链码部署到Fabric网络中。具体操作包括安装链码、实例化链码以及执行交易。
5.1 安装链码
使用peer chaincode install命令,将链码安装到每个相关Peer节点上。
5.2 实例化链码
实例化过程生成包含链码实例的Docker镜像和容器,并通过与Orderer节点交互实现智能合约的激活。
5.3 执行交易
通过链码的调用执行转账操作,验证链码功能。
5.4 查询交易
在不同节点上查询交易,确保链码功能在全网内传播。
总结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不仅搭建了Fabric网络环境,还深入理解了链码安装与实例化的过程。理解这些关键步骤对于后续在生产环境中创建更复杂的网络和执行多样化链码提供了基础。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任何问题,均可通过重新配置环境或深入理解Docker概念来解决。掌握Fabric网络的运行原理,对于进一步开发和优化区块链应用至关重要。